9月 27, 2011

973002541<任祐慶><作業一>

風雨橋(中國)

風雨橋是侗族的特色建築。圖中的橋位於侗族最大的聚集區…貴州省。

長超過50米,於1894年的清朝時期修建而成,距今已有百年曆史。然而1959年的一場大火將其燒毀,在1964年完成對其修繕的工作。

風雨橋方便行人過往歇腳,也是迎賓場所。通常由橋、塔、亭組成。用木料築成,靠鑿榫銜接,風格獨特,建築技巧高超。

橋面鋪板,兩旁設置欄、長凳,形成長廊式走道。

石橋墩上建塔、亭有多層,每層檐角翹起,繪鳳雕龍。頂有寶葫蘆、千年鶴等吉祥物。

下部為青石壘砌的橋墩,墩底用松木舖墊為底層,以油灰沾合青石砌成菱形的墩座,上面再舖置杉木。橋墩之間跨度很大,能工巧匠們就在這橋墩之上舖了兩層架四五尺直徑、下短上長的六根連排大杉木做為「挑梁」(又叫挑枕),而把兩層正梁架在挑梁之上,再舖設木板作為橋面。

有橋墩為支點,以挑梁為貢桿,從而縮短了跨度。同時又把橋亭的佈局,築在兩節大梁的交接處和大橋的兩端,使其起到重力平衡作用,借其重力來穩住大梁,減少上下顫動,以延長大梁壽命。

中 部為木質橋面,其結構以「密佈式懸臂托架」支梁體系。整座橋樑、橋柱及橋面橋體建築結構,以及橋面上亭、廊的柱、枋、欄杆全用杉木鑿榫銜接,鑿眼穿枋,大 小木條斜穿直套,縱橫交錯,完全不用一釘一鉚,它的建築驚人之處在於,整座橋樑不需鐵件勾連,而能整體結構嚴謹精密,堅固耐久,表現了侗族建築藝術的高度 水平。

橋的木欄杆下設計一層往外挑一點二公尺的大挑簷,不但可美化橋身,同時還保護下面的木結構,能遮避雨水的侵蝕而腐朽。

上部為亭廊,也 是採用榫鉚結合的樑柱體系連成一座整體。各墩、台上建有五座塔式橋樓亭,位於中央的橋樓亭最高,建築樣式為「挺頤式四層六角寶塔式」樓閣。中央橋亭兩邊各 有一座稱東西台亭,為「多重簷攢尖頂的四層四角寶塔式」樓閣。在橋頭兩端各有一座「多重簷歇山頂式樣的四層殿式」樓閣,稱東西墩亭,分佈在橋的兩端,互為 對襯。五座橋樓亭集侗族亭、塔、樓、閣建築特點為一身。

樓亭最上層屋面共分三種形式,中間是「六角形攢尖頂」,兩旁是「四角攢尖頂」,其上設有用紅土燒制的葫蘆寶頂,象徵吉祥如意。第三種是在橋兩端的「歇山屋面頂」,工藝精湛,氣勢雄偉。

五 座塔形樓亭,各座樓閣屋頂不同,樓閣之間的跨橋上面,上舖小青瓦銜接,使整座大橋從上到下,渾然一體,構成一條長廊式走道橋面,樓亭間以長廊相連。此建築 藝術,採用中國南方特有的「穿斗式」的組合結構,既有漢族「宮殿式」的工藝成分,又有古代百越族「干欄式」的建築色彩,展現了侗、漢先民的文化交流。

橋亭簷上下,均為飛角半拱,戟脊端部設有古樸塑飾,彎月飛翹,猶如舒展的羽翼,翹角漆成白色,橋蓋採用青瓦白戟脊,形成黑白分明的橫線分割,給人莊重典雅的藝術美感。

橋廊的橋亭、樓閣、廊簷、殿宇及走廊均有金匾、雕刻等,長廊盡頭有石刻碑記,橋亭之間的瓦樑上,裝飾有4個葫蘆和倒豎的螯魚,每個彩繪簷角有一隻木雕仙鳥裝飾其間,色澤鮮艷,栩栩如生。

風雨橋的建築,體現出侗族崇尚古樸淡雅的審美取向,它與自然環境完美的容合,更顯得古樸、莊嚴、壯美。

民國《三江縣志》中記載:「民國九年(1920)為程陽鄉屬八寨所建,石砌大墩五,上架四丈餘長盈抱之杉樹,凡三層,橫跨江流,橋上設亭二十四間,中亭作塔形,把關帝,兩頭建八角樓,置欄杆板凳,供人游息。」

民國26年後被洪水沖毀部分結構,以及西元1983年程陽風雨橋曾經被水沖斷,當地民間匠人作了600多立方米,9800多個構件為之加固,均按風雨橋原貌修建復原,也讓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木工的獨特工藝魅力。

現 存的程陽橋是1985年重修的。該橋呈東西走向橫跨河面。全長77.76米,橋寬3.75米,橋高11.52米。石橋墩為木面翅式橋型,外殼用青條石壘砌 而成。橋墩呈六角船形改填毛石混凝土,高9米,長6米,寬2米,以減少洪水的衝力。墩台上建有5座塔閣式橋亭和19間橋廊,亭廊相連,宛如一座水上長廊式 的高層樓閣,十分雄偉壯觀,具有典型的侗族建築藝術風格。

程陽永濟橋以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和雄偉風姿揚名天下,它與中國的石拱「趙州橋」、鐵索「滬定橋」和羅馬尼亞的鋼樑「諾娃上沃橋」,同稱是世界四大歷史名橋。

http://big5.zhengjian.org/articles/2004/11/11/29876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